石英晶振原材料及制造工艺介绍

晶振知识

石英晶振原材料及制造工艺介绍

石英晶振原材料及制造工艺介绍

石英晶振主要原材料为晶片、基座、外壳、锌白铜、上盖等。生产流程包括切割、镀银、点胶、起振芯片(有源晶振工序)、密封等数十项环节。由于工艺流程繁复,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的品质把控。比如,严控石英切割、研磨及镀银工艺、保证封装气密性,严控空气洁净度等。

石英晶振原材料及制造工艺介绍

拓展阅读:

石英晶振按属性可划分为石英晶体振荡器(有源晶振)和石英晶体谐振器(无源晶振)。

石英晶振原材料及制造工艺介绍

石英晶体谐振器(无源晶振)

无源晶振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按照一定形状切割后的石英晶片和两个电极板组成,通常只有2个脚是功能脚(如:晶诺威科技产4引脚无源贴片晶振的功能脚为脚1和脚3且不具备方向性,而脚2与脚4为接地脚。),其自身无法振荡,需要借助于外部的时钟电路(接到主IC内部的振荡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无源晶振最高精度为±5ppm,而有源晶振的精度则可以达到±0.1ppm。精度越高,频率稳定性也更好。有源晶振在稳定性上要胜过无源晶振,但也有自身小小的缺陷,有源晶振的信号电平是固定的,所以需要选择好合适输出电平,灵活性较差。晶诺威科技产无源贴片晶振SMD3225尺寸及焊盘说明如下:

石英晶振原材料及制造工艺介绍

石英晶体振荡器(有源晶振)

有源晶振通常是由一个石英晶体谐振器+振荡电路+放大电路+门电路的集合体。有源晶振自身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器,有 4 只引脚分别为 VCC(电压)、GND(地)、OUT(时钟信号输出)、NC(空脚)。有个点标记的为1脚,按逆时针 (管脚向下),分别为2、3、4。晶诺威科技产有源贴片晶振OSC3225尺寸及焊盘说明如下:

石英晶振原材料及制造工艺介绍

比较:

无源晶振具备成本和功耗优势,有源晶振具备稳定性优势。无源晶振必须由外围阻容元件及反相器一起构成时钟振荡源,若负载电容选择不当,晶振稳定性将变差甚至导致停振;此外,若无源晶振外接电容并未屏蔽,较易受到环境干扰。上述两个因素综合导致无源晶振精密度和稳定性弱于有源晶振。但无源晶振低成本、低功耗、信号电平可变,应用场景也十分丰富。

拓展阅读:晶振生产工艺:从石英晶体到高精度振荡器

石英晶体:晶振的核心基石

晶振的核心是石英晶体,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₂),这种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和热液脉体中的氧化物矿物,是重要造岩矿物和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英晶体不仅坚硬且无解理,拥有贝壳状断口,莫氏硬度达到7,密度为2.65g/cm³,还具备压电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制造晶振的理想材料。

之所以石英晶体能够成为晶振的核心材料,关键在于其具有独特的压电效应。压电效应在晶振的工作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晶振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在晶体两个表面镀上电极,施加电压时,晶体会产生形变并进而产生谐振,形成稳定的振荡信号。这一信号成为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时钟信号,为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精确的时间基准。

从矿石到晶片:切割工艺的奥秘

将石英矿石转变为石英晶片的过程中,切割工艺起着关键作用。从大块的石英矿石到符合要求的晶片,每一步都需要精准控制。

在切割之前,首先要对石英矿石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确保其纯度达到生产要求。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破碎、筛分、磁选除铁、酸洗处理以及干燥与包装等,以去除大块杂质、铁质杂质以及表面附着物,提高其纯度和白度。

随后进入切割环节,常见的切割设备有砂轮切割机、激光切割机和超声波切割机。砂轮切割机适用于较大尺寸的石英晶片切割,效率较高;激光切割机属于非接触式切割,能满足高精度要求,切割边缘光滑;超声波切割机则利用高频振动进行切割,适合薄而脆的石英晶片,切割精度高。在切割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晶片的尺寸、精度要求以及石英矿石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切割设备和参数,以确保切割质量。

切割方式对晶振性能有着显著影响。由于石英是各向异性的,不同的切型其物理性质不同,切面方向与主轴的夹角对频率稳定性、Q值、温度性能等都至关重要。常见的切割类型包括AT切、BT切和SC切等。

晶片加工:多道工序造就品质

切割完成后的石英晶片,还需要经过多道精细的加工工序,才能成为满足要求的晶振部件,这些工序对晶振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清洗是首要工序,切割过程可能会使晶片表面沾染碎屑、油污等杂质,而这些杂质会影响晶片后续加工质量和性能。

排片工序则是将切割好的晶片按照特定的规格和要求进行布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晶片的表面积,并确保晶片之间的间距和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为后续溅射被银等工序做好准备,方便操作更准确、更均匀。

溅射被银是将银材料通过溅射工艺涂覆在晶片表面的金属电极区域,被银的金属电极可以提供晶振的振荡信号。

点胶是将胶水涂抹在晶片的特定位置上,以固定晶片和其他组件的连接,增加组件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烘胶工序是将点胶后的晶片进行烘烤,加快胶水的固化,进一步固定晶片与其他组件的连接,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频率微调:追求高精度的关键

频率微调是晶振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精确调整晶振的振荡频率,使其严格达到设计要求,确保晶振在不同工作环境下都能输出稳定且准确的频率信号。

实现频率微调的方法丰富多样,各有其独特的原理和适用场景。

机械微调法是较为传统的方式,它通过机械装置对晶振的物理结构进行细微调整,从而改变晶振的频率。

电容调谐法是通过改变与晶振相连的电容值来实现频率微调。根据晶振的等效电路模型,电容的变化会影响晶振的谐振频率。

电感调谐法的原理与电容调谐法类似,是通过改变与晶振相连的电感值来调整频率。

激光微调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频率微调技术,它利用高能量的激光束对晶振的特定部位进行精确加工,通过改变晶振的物理结构和参数来实现频率微调。

封装与检测:为晶振保驾护航

完成频率微调后的晶振,还需要经过封装和检测等环节,才能成为最终交付市场的产品。

封装是晶振生产的重要环节,它为晶振提供物理保护和电气连接,不同的封装材料和方式会对晶振的性能产生影响。

表面贴装封装(SMD)是顺应电子产品小型化和自动化生产趋势的“宠儿”,它将晶振直接焊接在印刷电路板(PCB)的表面焊盘上,通过回流焊等表面贴装工艺实现电气连接和机械固定。这种封装方式不仅减小了晶振的体积,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适用于高密度的电路板设计。

检测环节是确保晶振质量的关键,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测,可以筛选出不合格产品,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在晶振的生产线上,需要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和测试,确保其质量符合生产要求,包括对晶振基座、金属外壳、晶片等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检测。

完成初步组装的晶振会经过老化测试,即在特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长时间运行,以检测其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老化测试后的成品会再次进行全部检测,包括外观检查、电气性能测试等,确保每一颗晶振都符合质量标准。

电话:0755-230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