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科技前沿

  • 我国成功研制形似水母的透明机器人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款通体透明、形似水母的仿生机器人。 这款被称为“水下幽灵”的机器人隐藏在水中时肉眼几乎无法分辨,能够实现水下环境的智能探测与实时监测。 该机器人直径仅120毫米,重量56克,由创新水凝胶电极材料制成,搭载团队自主研发的静电液压肌肉驱动器,可精准模拟水母利用涡环推进的灵动…
    时间:2025/10/27
  • 我国成功研制新型芯片:高精度全模拟矩阵计算求解矩阵方程
    近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孙仲研究员团队联合集成电路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基于阻变存储器的高精度、可扩展模拟矩阵计算芯片,首次实现了在精度上可与数字计算媲美的模拟计算系统。 该芯片在求解大规模MIMO信号检测等关键科学问题时,计算吞吐量与能效较当前顶级数字处理器(GPU)提升百倍至千倍。相关论文…
    时间:2025/10/23
  • 技术的演变:从石器时代到今天
    从燧石点燃的第一颗火花到人工智能的耀眼进步,技术史是一个关于人类聪明才智、创造力和不懈好奇心的故事。技术不仅仅是一套工具;它是人类进化的反映。几千年来,我们学会了利用自然的力量,制造机器,塑造我们的环境,并将我们的感官扩展到自然限制之外。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世界的道路充满了关键时刻,每一个时刻都是塑造文…
    时间:2025/10/23
  • 混凝土中的石英晶体在中子辐射下表现出自愈特性
    进行实验的捷克共和国LVR-15研究堆的平面图。红色方块代表团队放置实验样品和其他设备的位置。 一段时间以来,辐射对混凝土结构完整性的影响已经得到认可,特别是在核反应堆的背景下。然而,直到现在,起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辐射如何影响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东京大学等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新发…
    时间:2025/10/23
  • 您的下一部智能手机可能依靠光驱动
    想象一下未来,您的智能手机不仅依靠电力运行,还依靠光运行。数据不是通过铜线或硅芯片移动,而是通过以光速传播的闪烁光子束。这不再是科幻小说了。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阿尔伯特·费尔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方法,只需将光照射到层状氧化物材料上即可产生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子气体”。…
    时间:2025/10/22
  • AI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
    与其设想一个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未来,更有可能出现的情景是人与机器以互补的方式共同工作。这种协作模式通常被称为“增强智能”,它展望的是一个人工智能支持人类工作者而非取代他们的未来。在这种模式下,人工智能系统被设计用于处理重复性任务、分析大量数据并提供洞见,而人类则继续掌控决策制定、创造力和情感智能。 …
    时间:2025/10/22
  • Yandex开源人工智能工具检测婴儿脑瘫迹象的准确率超过90%
    Yandex的开源人工智能工具检测婴儿脑瘫迹象的准确率超过90% 近期,Yandex B2B Tech与Yandex 数据分析学院和圣彼得堡国立儿科医科大学合作,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评估12个月以下婴儿大脑发育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神经网络可自动进行 MRI 分析,将处理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分钟。 所…
    时间:2025/10/21
  •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
    10月15日,在湾芯展开幕式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带宽突破90 GHz,将国产示波器性能提升500%,实现多代产品的跨越,超越众多西方厂商,位居全球第二,实现了”卡脖子“的技术突破。 示波器是电子信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测量工具,更是科技与产业上游…
    时间:2025/10/16
  • 引力一号成功发射一箭三星 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再出征
    10月11日10时2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和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第2次飞行。 此次发射任务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二次飞行。这型火箭首飞于2024…
    时间:2025/10/11
  • 我国团队突破锂电池领域关键技术瓶颈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黄学杰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张恒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姚霞银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能够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形成一层全新的界面,一举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从此,界面接触不再依赖外部加压。相关研…
    时间:2025/10/08
电话:0755-23068369